据新华社报道,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。报告明确了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安排,分为五个方面,一是加力提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,二是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,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,四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五是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。
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、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,从报告的部署安排看,今年财政政策的导向主要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“这是大的方向。”其次是财政政策需要更好发挥效果,优先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,发挥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功能。最后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提到了很突出的位置。
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备受市场关注。对此,报告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。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,这是报告对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落实,此前,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,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。
报告还提到,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地方做好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,督促地方统筹各类资金、资产、资源和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,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,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,优化期限结构、降低利息负担,逐步缓释债务风险。
“对于地方债务的化解,重点主要在隐性债务方面。”钟辉勇认为,对于债务化解的一揽子方案,重点还是支持地方处置各类资产来化解隐性债务,中央会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,可能会有相应比较灵活的政策,让地方有更大的处置资产的自由度。同时,中央可能会在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额度内给予地方支持。
“中央在隐性债务化解方面主要为地方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。对地方来讲,更多需要发挥主动性来加大各类资产的处置力度。”钟辉勇说。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,目前看,化债思路短期可能还是要时间换空间,化解存量,严控增量。化解存量隐性债务,报告指出要优化期限结构、降低利息负担,其中一个思路就是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,对重点区域有倾斜;同时,与货币政策加强协同,营造适宜的货币和流动性环境等。
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,报告还强调,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,始终保持高压态势,强化定期监审评估,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,终身问责、倒查责任,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。
钟辉勇认为,严防新增隐性债务的增长,一方面是需要加强监管,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配合。“因为新增隐性债务,公开市场的监管相对来讲比较容易,但在非公开市场,尤其是通过各类银行贷款新增的隐性债务,一定需要加强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。”同时,还可以考虑如何引入市场化的方式,配合行政手段来加强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。
“从报告要求看,监管的基调比较严。”周茂华认为,要强化监督,可能还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,比如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,加强金融、财政、国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等。
周茂华进一步表示,报告释放出积极信号,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,有助于缓解市场对局部地方债风险担忧,更重要的是提振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信心。
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
在加力提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,报告提出,加强财政经济运行监测和形势分析,密切跟踪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,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,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,推动各项财税政策尽早落地见效。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,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,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,引导带动社会投资。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投后管理。落实好相关税费支持政策。加强财政、货币等政策的协调配合,更好发挥协同效应。
“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节奏有所加快,这意在推动专项债的财政资金加快落地,形成实物工作量,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。”周茂华说,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,就是更好发挥专项债资金在扩大全社会有效投资方面的带动作用,其中,项目资本金有着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,能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,参与到重大领域重大项目中来,更好地带动有效投资,也有助于对冲目前房地产投资、民间投资比较低迷的情况。
针对报告提到的“加强财政、货币等政策的协调配合,更好发挥协同效应”,周茂华表示,6月以来,央行已率先发力,后续的配合,首要是提供短期和中长期的流动性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为专项债发行营造更好的流动性环境。运用总量和结构性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薄弱环节、重点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,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和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。
钟辉勇认为,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点在于如何提振实体经济的信心。在解决政府债务问题方面,重点是减少当前地方财政的压力,给予更大的空间来化解债务风险,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。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