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寻迹丝路】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丝路古城北凉故都——骆驼城的故事
彩绘采桑图画像砖
耕地图画像砖
木辎车
木马(本文文物图片由高台县博物馆提供)
高台骆驼城陈冈摄
蔡竹筠
在河西走廊,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地,有几十处古城遗址,这些古城,有的虽经风雨剥蚀,但千载之下,城墙几近完好;有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,只是断壁残垣;还有的,已荡然无存,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线遗痕。在绵长的河西走廊,这一座又一座古城,像是历史巨人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。在这众多的古城当中,骆驼城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座。
这座古城,曾因作过北凉国的都城而远近闻名……
骆驼城古城位于张掖市高台县城西22公里的骆驼城乡西滩村。古城平面呈长方形,城垣黄土夯筑,分南北二城。南城面积为23.8万平方米,北城面积6.97万平方米。南北二城仅一墙之隔,总面积30.77万平方米。现存遗迹有城墙、瓮城、弩台、角墩、古井、夯土台基等。走进城内,1600多年前一个都城应有的街市面貌虽然了无痕迹,但看着这空阔的城郭,让人不难想见当年作为都城的恢宏。
北凉缘何能割据一方,又是什么样的风云际遇,让骆驼城成为北凉国的都城?它的名字为什么会叫作建康?又为什么会被人叫作骆驼城?
一座都城,从辉煌走向废墟,这其中上演过怎样的血与火的故事?带着这诸多疑问,我们在河西纷繁的历史中去探寻骆驼城的来龙去脉。
1
这一切还要从人们熟知的三国时代说起。三国后期,曹魏政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。公元265年,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称帝,建立晋朝,史称西晋。西晋经过晋初短暂的大一统局面后,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爆发,相互争权夺利,尔虞我诈,朝政极其混乱,国家也因此动荡不安,在这样的背景下,游牧于北方的少数民族——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相继内迁,逐鹿中原。316年西晋灭亡。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,定都建康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,史称东晋。在西晋和东晋绵延的150多年中,北方有130多年是处在“五胡十六国”分裂割据状态下。这期间,河西走廊和黄河中下游一带政权林立,仅河西境内就相继出现了五个以“凉”为国号的政权,它们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政权,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政权,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政权,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政权和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政权,史称“五凉”。
五凉中,前凉是汉人张轨及其子孙建立的割据政权,保据河西76年后,被崛起于北方的前秦帝国吞并。前秦占有河西后,基本上统一了北方。秦王苻坚为了一统天下,亲率七十万大军去攻打偏安于江南的东晋,同时派大将吕光领七万步骑出河西走廊征讨西域。不料,苻坚在淝水一战被东晋打得大败,曾经勉强统一起来的北方各族乘机反叛,前秦帝国顿然分崩离析。而出征西域的吕光却大获全胜。当他返回途中进入河西时,得知前秦帝国已四分五裂,秦王苻坚已成流亡天子,吕光便在河西拥兵自立,建立后凉王朝。
吕光是氐族人,他建立的后凉政权,实行排挤和打击。这很快激起其他部族的反抗,首起发难者是建立南凉政权的秃发部落,接着是卢水胡人沮渠蒙逊。卢水即今之黑河,卢水胡人是匈奴的一支。沮渠氏部族在吕光建立后凉政权后,本为后凉效力,但公元397年,吕光听信谗言,杀了沮渠蒙逊的两位伯父,这一事件,成为沮渠蒙逊率部起义的导火索。就在沮渠蒙逊两位伯父入葬之时,沮渠蒙逊乘机打出推翻吕氏政权的旗号,并得到其他部族的响应,不到十天,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。沮渠蒙逊的堂兄沮渠男成,本是后凉的将军,此时率军驻守晋昌,得知沮渠蒙逊起兵的消息后积极配合,聚众数千人在走廊西面呼应。在与前来平叛的后凉军队首战失利后,沮渠男成率余部退守乐涫县城。酒泉太守垒澄率将军赵策、赵陵和步骑万余围攻乐涫,结果被沮渠男成挥军打得大败,垒澄和赵策都被沮渠男成杀死。沮渠男成率得胜之师进军建康郡,也就是今天的骆驼城。而这时沮渠蒙逊却被吕光派来的军队打败,沮渠蒙逊跟六七人逃入祁连山中,余众皆四散逃亡。后得知沮渠男成正围攻建康郡,又纠合部众前来会合。
建康郡的太守段业是汉族人,他从长安跟随吕光征讨西域,此前是后凉尚书。沮渠男成兵临城下,段业率建康军民据城固守。沮渠男成乃派使者入城,劝说段业自立为王,共举大事。使者对段业说:“吕氏政衰,权臣擅命,刑法失中,人不堪役,一州之地,叛者连城,瓦解之势,昭然在目,百姓嗷然,无所宗附。府君岂可以盖世之才,而立忠于垂亡之世!男成等既唱大义,欲屈府君抚临鄙州,使涂炭之余蒙来苏之惠。”
段业初不从,并派人去武威求援。两月之久而不见吕光救兵,建康郡人高逵、史惠等有识之士又劝说道:“今孤城独立,台无救援,府君虽心过田单,而地非即墨,宜思高算,转祸为福。”加之段业与吕光心腹大臣——侍中房晷和仆射王详不睦,历久必为二人构陷,段业遂答应沮渠男成的请求,自称使持节、大都督、龙骧大将军、凉州牧、建康公,改吕光龙飞二年为神玺元年,定都建康,建立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北凉的政权。段业封沮渠蒙逊为镇西将军、张掖太守,封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、酒泉太守,军国大事悉从沮渠男成和沮渠蒙逊定夺。
历史就这样选择了骆驼城,骆驼城也拥有了这份难得的殊荣。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河西,骆驼城是跟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一个层级的城市,都是那个时代割据政权的都城。
北凉仅以骆驼城做了四个年头的都城,出于战略考虑,公元401年,北凉王朝离开骆驼城,迁都张掖。就在这年,沮渠蒙逊看到段业非拨乱之主,于是杀段业自代凉王。而就在一年前的公元400年,原本归属北凉的敦煌郡,太守李暠在地方势力的推拥下,建立了西凉政权。北凉迁都张掖后,西凉也从敦煌迁都酒泉。骆驼城在这时叛降西凉,成了北凉和西凉对垒的前沿阵地,西凉为了观察北凉军情,还在骆驼城北面的旷野上,筑造了一座高高的瞭望台,高台县也因此台而得名。在北凉一统河西之前,北凉和西凉交锋的十多年时间内,骆驼城战火不断。几经战火洗礼的骆驼城,虽不是固若金汤,但也没有因为战火的轮番来袭而灰飞烟灭,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。而在此后的一百三十多年,在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的历史时期,骆驼城作为一个郡城,先后归属于北魏、西魏和北周,这段时期,在历史的长河中,骆驼城如河床上一块平静的石头,被时光的流水冲刷,一天一天,延绵着岁月。
2
公元581年,隋朝建立,隋文帝杨坚因“当今郡县,倍多于古,或地无百里,数县并置,或户不满千,二郡分领……”故“存要去闲,并大为小,国家则不亏粟帛,选举则易得贤才。”遂取消天下诸多郡县。在河西地区仅设立了武威、张掖、敦煌三郡。武威郡治所在姑臧,下辖姑臧、昌松、番和、允吾四县;张掖郡治所在张掖,下辖张掖、删丹、福禄三县;敦煌郡治所在敦煌,下辖敦煌、常乐、玉门三县。由此可以看出,骆驼城在隋朝被取消了郡的建制,归福禄县,也就是酒泉的属地。
骆驼城在隋代被取消郡的建制后,连县的建制也不复存在,它成了一个什么级别的行政单位,史书上没有记载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骆驼城在升格为建康郡之前,它是一个县,这个县就是表是县。
熟知河西历史的人知道,河西自汉武帝初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后,归入西汉版图,西汉王朝在河西设立酒泉、张掖、敦煌、武威四郡,四郡各有辖县。今高台县境内大部分属表是县,隶属酒泉郡。
表是县的县址一开始在黄沙湾古城,到了东汉,公元180年,也就是汉灵帝光和三年,据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记载,光和三年“自秋至明年春,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,涌水出,城中官寺民舍皆顿,县易处,更筑城郭”。这说明西汉始筑的表是县城,因东汉光和三年的地震毁弃,只好易地重建城郭。据历史学家考证和近几年在骆驼城周围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证明,这一重筑的表是县城就是建康郡所在的城郭,即今天的骆驼城。由此可见骆驼城的始筑年代应为表是地震后的光和四年,即公元181年。在公元181年至公元335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间,骆驼城是表是县城所在地,有时称作表是,有时称作表氏。到了公元335年,前凉时期,张骏将表是县升格为郡,郡名叫建康,辖表氏、乐涫二县。
东晋的都城叫建康,就是现在的南京,骆驼城当时为什么也要叫建康呢?这里面隐含着前凉统治者的政治策略。当时河西有一个士族阶层,大多是汉族知识分子,他们出身名门望族,对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他们有着汉魏以来的正统思想,拥护的是中原一带的正统王朝。前凉统治者将骆驼城命名为东晋都城建康的名字,以示自己不忘晋朝,以此起到了笼络河西汉族知识分子的作用。
历史的舞台在唐代拉开大幕的时候,骆驼城又迎来它的第二场重头戏。
唐代在河西设立了河西节度使,节度使下辖八军,建康军是其中一军。
建康军所在的骆驼城处在张掖—酒泉盆地的中间。河西走廊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通道,即由河湟谷地的西宁出发,经大通县翻越大阪山,由冷龙岭中部的大斗拔谷之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,然后沿黑河北上到居延海。这条路线向来是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要道,而建康军就是戍守这个“十字路口”的关键所在,其军事地位在走廊中部首屈一指。武则天证圣元年,也就是公元695年,曾在河西担任过武威道总管的王孝杰,此时受命为肃边道总管,在骆驼城设置了建康军,管军五千三百人,马五百匹,是当时甘州境内最大的驻军之地。开元初,盛唐名将张守珪曾任建康军使。
3
正如盛唐在迈向巅峰时很快跌入低谷一样,骆驼城也在它迎来二次辉煌时,很快走向废墟。史载,天宝十四年,即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河西、陇右及安西四镇驻防的精兵大部分东调平叛,吐蕃自青藏高原乘虚而入,河西各郡相继沦陷。正如元代马端临在《文献通考·舆地八》中所说,河西“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,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,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”。
在繁华过后的漫长岁月里,骆驼城在史书中再没留下片言只语。河西陷蕃后,骆驼城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,自此湮没无闻,任凭风雨剥蚀。骆驼城自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始建,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陷蕃废弃,曾先后作为东汉至西晋酒泉郡表是县、前凉以迄北周建康郡及其郡治表是(氏)县、唐建康军城,历时长达585年。骆驼城自唐代陷于吐蕃后,后归回鹘,宋元时代,归党项族和蒙古族统治。由于当时政治因素影响,很多人逃离了骆驼城,致使骆驼城一带耕地大面积荒废,这里逐步失去绿洲面貌,被风沙和盐碱吞噬。曾经的都城,变得荒无人烟,偶尔有过往的驼队在此宿营,或是当地的牧人在此圈养骆驼,史籍中的北凉都城建康郡,从此被民间的称呼骆驼城替代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就在骆驼城演绎沧桑巨变的漫长岁月里,这条横贯高台全境的黑河,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水量渐少,水势渐缓,河面渐窄,它已失去当年大禹导弱水时的波澜壮阔的气势,而变得无比温驯,它的南边原本是辽阔的沼泽地,随着黑河水位下降,逐渐变成滩涂,适宜开垦成耕地。于是到明代以后,高台境内人们生产生活的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,从汉唐时期的沿祁连山活跃区,转移到明清后的黑河两岸。
骆驼城就这样被历史遗弃了,它像一位受冷落的高士,遗世独立。夕阳下的骆驼城,显得那样空旷而苍凉,它默然不语,淡然地面对时光流逝。
骆驼城再一次沸腾起来,是上世纪80年代,高台县在这一片废弃千年的荒滩上建立了骆驼城农业开发区,并成立了骆驼城乡,大批县内外移民来此开荒种地。创业的艰难自不待言,骆驼城慷慨地予以回报。只要有水,这里便五谷丰登。30多年过去,这里成了高台县最富庶的乡镇,许多村子建起了小康住宅楼,农家拥有私家车的比例在全县各乡镇中最高。
骆驼城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。这里最吸引人的,是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它作为一处汉唐文化遗址,因为年代久远,保存完好,周围墓葬众多,出土文物丰富,而成为业界专家和历史爱好者们不可或缺的踏访之地。
骆驼城遗址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万余座汉唐时期墓葬,仅明显的封土堆就有8000余座。高台县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5028件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3件,二级文物177件,三级文物425件,时代大多界定为汉、魏、晋时期。其中,魏晋壁画砖、彩绘木器、木版画、十六国时期的纪年简牍和汉晋丝绸,都是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特色。
骆驼城,它铭刻着北凉王朝最初的记忆,也蕴含着自东汉至晚唐近千年的人事纷繁的秘密。这座曾经的都城,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,它也一直在闪耀着文化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