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掉19亿,融资8轮的独角兽要上市了

2023-07-03 17:56:57 来源:顶端新闻

喜忧参半,正是健身独角兽Keep当下最真实的写照。

喜的是,第三次冲击港股IPO的Keep,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。倘若顺利挂牌交易,Keep有望成为“运动科技第一股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忧的是,在Keep通过上市聆讯前夕,高盛退出其香港IPO上市联席整体协调人。有投行人士表示,当前香港市场IPO行情不景气,高盛可能觉得卖不掉,就退出了。

除大环境因素外,Keep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。过去三年,Keep累计亏损近19亿元,至今还没跑通盈利模式。喊出“自律给我自由”口号的Keep,如何才能实现“财富自由”呢?

屡败屡战的Keep,历经三次IPO冲锋,终于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。倘若成功上市,Keep有望成为“运动科技第一股”。

这本来是好事一桩,但变故也如影随形,就在Keep通过上市聆讯的5天前,高盛退出了Keep香港IPO上市联席整体协调人。

一般而言,在港交所IPO项目中,发行人通常会聘任保荐人、承销商等中介机构,这与A股大体相同。

但在2022年8月,港交所修改了《上市规则》,除前述中介机构外,发行人还必须聘请整体协调人,且港交所主板IPO项目必须在递交上市申请前不少于两个月委任保荐人兼整体协调人。

作为发行人委任的中介机构之一,整体协调人主要操盘后期的全球发售工作,拥有向发行人作出分配建议和超额配股行使酌情权等权利。有市场人士指出,港交所修改规则的初衷是为了平衡保荐人的风险与收益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今年以来,高盛第四次退任整体协调人的角色。今年4月、5月、6月,高盛先后退任第四范式、科笛集团、药师帮三家公司的整体协调人。

对此,有部分市场人士猜测,这或许与新股的承销效果不佳有关。而销售效果不佳的背后原因,或指向了欧美等亚洲以外投资者对于港交所IPO项目的热情正在消退。

有投行人士表示,外资投行的特点是倾向于投资者,而不是发行人。从大环境来看,现在香港市场IPO行情不景气,为了发行顺利,外资投行偏向压低发行价。倘若公司上市前估值太高,按原定的发行价卖不掉,可能就会选择退出。

事实上,港交所IPO国际发售情况的确不容乐观。Wind数据显示,2022年成功登陆港交所的75家企业中,国际发行有效认购倍数的中位值仅为1.40倍,与2021年3.89倍的认购倍数相比出现大幅下滑。

上述投行人士分析认为,高盛的PB客户(Private Banking客户)基本都是欧美客户,这些客户对中国本土公司不再感兴趣,“可能高盛觉得卖不掉,就退出了。”

据天眼查信息显示,Keep在上市前已完成8轮融资,投资团队众星云集,其中不乏软银愿景基金、高瓴资本、GGV纪源资本、腾讯投资、五源资本、时代资本、BAI资本等顶级投行。Keep的最新估值达20亿美元(约145亿人民币),妥妥的健身独角兽。

高盛在Keep上市前夕不战而退,或是因为在市场的预期里,Keep的IPO可能卖不出好价格。还有另一个猜测是,Keep即使顺利上市,也可能发生估值倒挂的情况。

Keep的起点,源于一个90后大学生减肥成功的励志故事。

Keep创始人王宁,出生于1990年6月,属于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,高考时王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,进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。

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“毕业季就是分手季”,王宁也未能幸免,原因是太胖。彼时,王宁体重180斤,还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,他害怕因为体型被嫌弃,于是立志要瘦下来。

王宁几乎翻遍了网上所有的减肥社区,搜集了大量的资料,制定了一套减肥方案。之后,王宁又用了半年时间,成功减重50斤,体重直线下降至128斤,整个人脱胎换骨。

瘦身成功的王宁,实现整容级逆袭,大家纷纷向其请教减肥经验。在分享瘦身经验的过程中,王宁萌生了做一款分享健身内容产品的想法。2014年9月,Keep横空出世,辅以经典slogan:自律给我自由。

成立之初,Keep就选择健身作为切入口,而不是与其他运动品牌等竞争跑步用户。通过分享优质的健身内容,Keep上线后仅用105天用户就达到100万,289天获得千万用户,921天突破1亿用户。在此期间,苹果CEO库克注册成为Keep第80000001个用户。

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,Keep的业务触角不断外延,并开始探索商业化变现。目前,Keep的业务模式包括线上健身内容、配套运动产品以及智能健身设备,Keep似乎想要打造从线上到线下、从吃到练到穿的全业务的闭环产业。

在自有品牌产品上,Keep于2019年推出第一代Keep智能单车,售价1299元-4999元。随后,Keep的产品线逐步扩容,涉及到健身场景的方方面面,包括跑步机、智能手环、智能秤,以及健身装备、运动服饰等。

健身行业看似单一,实则包罗万千,涵盖吃、穿、练、用四大领域,鲜少有企业敢说自己全面覆盖健身领域。成立至今,Keep一直面向健身人群,致力于提供吃、穿、练、用多品类解决方案,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头羊。

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,Keep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健身平台。中国健身人群中有77.5%的人了解Keep移动应用,2022年Keep平台的平均月活跃用户约为3640万,平均月度订阅会员约360万,会员渗透率约为10%,且逐年稳步增长。

庞大的用户群体,加之日益丰富的产品线,推动Keep的营收规模节节攀升。

据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,2020年至2022年,Keep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.07亿元、16.20亿元、22.12亿元,呈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。

但与此同时,Keep的业绩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报告期内,Keep的经营亏损分别为1.28亿元、9.68亿元、7.89亿元,过去三年累计亏损18.85亿元。

这与Keep近年来高昂的营销开支脱不了干系。报告期内,Keep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.02亿元、9.56亿元、6.46亿元,过去三年累计高达19.04亿元。

缺乏造血能力又大肆搞营销的Keep,亟需通过商业模式盈利来止亏转盈。那么,Keep靠什么挣钱呢?

在王宁的定义里,Keep不是一个运动软件,而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,他想对标的企业是耐克。这也影响到了Keep的业务构成,主要分为自有品牌产品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、广告和其他服务三个板块。

成立至今,自有品牌产品一直是Keep的营收主力。报告期内,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收入分别为6.37亿元、8.72亿元和11.37亿元,占总收入的57.5%、53.9%和51.4%,是最大的收入来源。

但报告期内,Keep的营收结构略有调整。自有品牌产品占营收比例从57.5%降至51.4%,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占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,从30.5%升至40.4%。

卖奖牌也为Keep创造了不少收入,这与Keep开展的虚拟赛事有关。2020年,由线下马拉松产生灵感,Keep在平台上发起跑步活动。用户报名参与,报名费大多数为39元,报名后开启Keep完成相关运动,即可获得一块专属奖牌。

此外,Keep还在活动策划上推出IP奖牌活动,例如和日本著名IP三丽鸥家族合作,同时也在不同节日里开展奖牌活动,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。

目前,Keep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付费奖牌产业链。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搜索Keep奖牌徽章词条,有1万+条相关笔记。以至于有互联网博主发文曝光称:Keep靠着卖奖牌就卖了5个亿。

但在Keep的招股书中,并未透露线上付费赛事的具体营收。根据App内数据估算,以Hello Kitty系列的初夏奖牌赛活动为例,最低参与的报名费39元,根据100804次报名人数来算,一次活动就预计给Keep带来近400万元的营收。

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Keep,近年来逐步转战线下。自2018年起,Keep开始发力线下健身业务Keepland,目前Keepland拥有10家线下门店,均在北京。

实际上,早在2018年,Keep就开始布局线下健身业务Keepland,首战选在上海。2019年3月,Keepland上海首店开业,但不到一年就关停,目前仅保留北京业务。

从资金角度出发,线下健身房是重资产模式,需要投入租金、器材、教练费用等,且短期内无法带来可观的收入。对Keep这样靠融资活着的品牌而言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线下健身房要承受不小的资金压力。

对金钱的渴望,推动着Keep的上市进程。2022年2月,Keep第一次冲刺港股,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,IPO申请状态转为“失效”。同年9月,Keep第二次冲刺港股IPO,再度铩羽而归。

今年3月,Keep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这次终于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,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。不过,在屡败屡战的拉扯中,Keep似乎错过了最好的上市窗口期。

过去三年,受防疫政策影响,人们外出活动受限,加之健康意识觉醒,居家健身成为最佳选项。在此期间,Keep坐享流量红利,平台用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。

而眼下,随着社会活动恢复正常,Keep的居家锻炼红利期结束,引流难度加大。更严峻的是,当下港股市场IPO行情不景气,“流血”上市的Keep,要演绎一场精彩的IPO并不容易。

上一篇环球热点!靖西市卫健局通报“早教中心老师推倒孩子”: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

推荐阅读